我們應如何看待音樂
【文:牛角】
youtube上看見內地神童面無表情的展示鋼琴技考, 實難以想像音樂已變質到何等地部。
初接觸音樂,是小二的時候。 母親為求令我能有考入名校的本錢,半逼迫的讓我報讀了音統的大提琴班。 老師很兇,稍有不對便喊罵要打,幸好有其他小朋友相伴,才挨完了課程。 輾轉又跟了私人老師學習,每天以辦工的態度練琴15分鐘,便去趕小學下午班的校車。學5級樂理時每晚含淚溫意大利文,至今仍儮儮在目。 一步一步的拾級而上,我終於在小五時考獲七級,雖然證書最後好像也沒有發揮甚麼功用。
中學後沒再上課,但參加了學校的管弦樂團。這裏我遇到了令我對音樂改觀的人,指揮劉老師。老師頭頂微禿,記憶中喜歡穿條紋襯衫,為人樂觀開朗, 但指揮時嚴肅的樣子頗令人懼怕。學校的樂團水準參差,有玩弄樂器於股掌的高手,也有剛過五級技巧還甚幼嫩的中新手。但樂團仍屢敗屢戰堅持參加高級組比賽,雖然每次均被其餘數隊以大比分屠殺。在樂團三年,我永遠敬陪末座,躲在大提琴後玩手機. 回家後也從來不練樂團的曲子, 反正團練時做做樣子便可蒙混過關,用不著費心神,臨近比賽時便會熟練。 一星期練習兩次,我沒去到一半,每天放學後我多數直接回家玩電腦。 直到有一次練習只剩兩把大提琴,才被高年級團長發現,罵了我一頓。印象中我和劉老師交流不多,他應該僅能認得我,再多便沒有了.
知道老師去世的晚上,我泣不成聲,忽然他的話語逐句在我腦中回放。
「樂團奪不奪獎其實不重要,友校非八級不收,我們五級照收; 友校一月起走堂
練習,我們只有一星期兩節,要贏很難。 最重要的是同學能不能享受過程,分享一起完成一首樂曲的喜悅,和在高水平的比賽中學習。」
「盡了力準備,便無愧於心,半夜鬼敲門也不用怕。」
「技巧不好可以練,但我不可以接受態度不好的同學。」
後來我終於明白自己對音樂應抱怎樣的態度。音樂不是交課,不是別人給你的責任。引領我們刻苦練習的不是獎項,不是掌聲,不是學位,而是參與時最純粹的快樂。腦裏有了自己能透過音樂感染他人,同時感染自己的憧憬,學習將不再是挨。我忽然記起自己在校際比賽中演貝5拉斷幾根弓毛,最後在觀眾的起立鼓掌中獲得肯定。那種感覺變得那麼有意義。
葬禮上老師的學生擠滿了靈堂,台上的講者分享自己如何受到啟迪。 之後我沒有再拉大提琴,反而學了結他和鋼琴,在搖滾,藍調和爵士上繼續我的音樂道路。
學音樂的人必先要了解音樂的本質,要不然你只可以是技巧很好的樂手,無法成為音樂家。可憾的是今天我們似乎視音樂為手段多於目標。歌手借比賽中的高難度演出名成利就,電視台借觀眾或真或假的眼淚而收視破表,家長借音樂為子女爭名校學位,學生把玩結他只為追求女朋友。過度的疊加意義令人對音樂的享受和興趣蕩然無存,而轉而執著於音樂的功用。
以上的現象是好是壞,我無法下定論,只能概嘆。對音樂的詮譯,和音樂的種類一樣多元化,每人都可以不同。但我始終無法相信沒有樂趣,沒有享受的音樂仍存在意義。
作者簡介:大學生,喜歡玩音樂和籃球,但都不精通。